中国希望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提升粮食安全,并已大幅降低豆粕在饲料中的使用比例。但尽管如此,2023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显示政策执行效果仍有待观察。中国每年进口超过1亿吨大豆,几乎全部用于加工成高蛋白饲料,主要供应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业。北京日前表示,计划到2030年将豆粕在饲料中的使用比例从2023年的13%进一步降至10%,相比2017年的18%有明显下降。
此政策对依赖中国需求的巴西大豆产业可能冲击较大,而美国大豆种植者对此反应较为平淡,因近年来已多次面临中国采购减少的情况。过去十年中国大豆进口增速放缓,生猪产能因利润偏低基本持平。
尽管如此,中国仍严重依赖进口大豆,且随着巴西大豆集中上市,进口商预计今年4月至6月期间的进口量将创下新高。
饲料减量,进口反增?
自2018年以来,中国陆续推动减少豆粕在饲料中的使用。当时生猪饲料中豆粕比例约为20%,玉米为70-75%。根据2022年官方报告,豆粕比例已从2017年的17.8%降至2021年的15.3%,累计节省约1100万吨豆粕,等同于1400万吨大豆。
2023年4月,北京提出到2025年豆粕比例降至13%以下,分析人士预测这将把大豆进口量压至8200万吨,低于官方预计的9460万吨。
但美国农业部(USDA)预计中国2024/25年度大豆进口将达1.09亿吨,远高于中方数据,显示中国实际豆粕用量可能被低估。USDA已转为使用全球出口数据来评估中国需求,因为这些数据远高于中国官方进口申报。
USDA的目标值相比2017/18年度的9410万吨明显上升。市场也猜测中国可能在扩大国家储备,尤其偏好储存性更好的美豆,而非水分较高的巴西豆。猪肉市场趋稳
中国生猪存栏量对大豆需求没有显著增长迹象。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生猪数量与2017年持平。2019至2021年间,非洲猪瘟与疫情双重冲击使猪肉产量累计下降超20%,导致大豆进口量一度下滑。
过去十年,中国猪肉产量仅小幅增长,反映出养殖利润偏低及消费者对替代蛋白的偏好提升。当前消费需求趋于饱和,猪肉过剩与需求疲软持续压低价格和利润。
若中国猪肉需求确已触顶,可能影响生猪养殖业和巴西大豆出口。叠加经济增长放缓,这一变化或将比饲料配方改革对全球大豆贸易带来更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