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现代农产品
在商品市场高度波动和不确定的世界中,仅仅依靠供需机制对于农民、出口商甚至投资者来说可能还不够。使用期货和期权等金融工具已成为管理风险和产生可持续回报的重要选择。
1. 什么是“期货”和“期权”?
1.1 期货(远期合约)
这是买方和卖方之间的法律协议。按照预定数量、质量和价格购买商品的协议。通过交付实际产品或将来支付差价。
例子
• 大米出口商签署了一份远期合同,以每吨 15,000 泰铢的价格出售 100 吨大米,并将在未来 3 个月内交货。
• 如果交货时的市场价格仅为13,000泰铢,出口商就不会亏损。因为更高的价格已经被锁定了。
1.2 选项(Options)
也就是说,“权利”而不是“义务”意味着买方有权在规定的时间内以预定价格(执行价格)买入或卖出商品。通过支付额外费用来购买该权利。
主要有两种类型:
• 看涨期权 = “买入”的权利
• 看跌期权 = “卖出”的权利
主要区别
• 期货有“义务”实际买入或卖出。
• 期权有选择的“权利”,而不一定是买入或卖出的“权利”。
2. 使用农产品期货和期权的理由
由于许多外部因素,农产品是一个高度波动的类别,例如:
•干旱、洪水、植物疾病
• 物流不确定性
• 政府政策和贸易战
期货和期权工具允许利益相关者“锁定价格”或“对冲”其风险敞口。
3. 农产品期货市场如何运作
在泰国,主要的期货市场是TFEX(泰国期货交易所),该市场允许交易玉米、木薯、橡胶等农产品,以及通过CME、ICE、CBOT等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交易一些农产品。
3.1 期货合约结构
期货的结构清晰,例如:
• 基础资产,例如10吨木薯。
• 交货月份
• 参考价格
• 合同到期日
例子
8月份木薯期货合约价格为2500泰铢/吨,意味着投资者同意在该月以此价格买入或卖出10吨木薯。
4. 投资者应该了解的策略
4.1 对冲
交易者利用期货提前锁定价格。
例如
• 农民预计农产品将于十月份上市。但我担心价格会下跌。
他可以开立空头期货合约来对冲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风险。
4.2 推测
投资者无需持有实际商品即可交易期货。
例如
• 由于巴西干旱,预计糖价将上涨。
购买期货合约,并在价格上涨时卖出以获利。
4.3 套利(差价投机)
进行交易以利用两个市场之间或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价格差距。
例如
• 如果木薯的实际市场价格为 2,300 泰铢/吨
• 但下个月的期货价格为每吨 2,600 泰铢。
投资者可以先买入实物,再提前卖出期货,从差价中获利。
5.深入了解期权
5.1 基本策略
1. 保护性看跌期权
投资者持有实物商品,但购买看跌期权以防止价格下跌。
这就像购买保险一样。
2. 备兑看涨期权
• 持有产品并卖出看涨期权以获取权利金。
• 适合认为价格不太可能大幅上涨的投资者。
3. 多头跨式期权
• 买入看涨期权 + 看跌期权,推测价格将剧烈波动。
• 如果价格大幅上涨或下跌,就会有利润。
6. 需要注意的风险
期货和期权虽然有利,但也有很高的风险。尤其对于新投资者
• 高杠杆:小投入即可开大仓位→一旦错过,损失惨重。
• 追加保证金:如果市场价格出现不利变动,可能会收取额外费用以维持地位。
• 到期风险:合同有到期日。如果状态未关闭或续订可能会丢失或实际送达
• 期权复杂性:期权策略需要了解时间衰减、波动率、Delta,这些比期货更难。
7. 泰国农业的实际应用案例
7.1 中部地区的碾米厂
• 稻米厂提前订购了七月份的稻谷,但我担心稻谷生长季节价格会飙升。
• 使用大米期货看涨期权,防止原材料采购成本超过上限
7.2 木薯合作社
• 收集了1000吨农产品,准备出口到韩国。
• 开仓空头期货TFEX合约,锁定预售价格。降低交割日前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
8. 泰国的法律和须知
• 期货和期权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和 TFEX 监管。
• 投资者必须通过持牌经纪人开立账户。
• 农民或合作社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社办公室、农业和农业合作银行等政府机构或一些有套期保值项目的省级商业办公室使用该服务。
• 投资者在开始真实交易之前必须学习并通过基础知识测试。
9. 对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建议
• 从“理解”开始,而不仅仅是“看别人使用它”。
• 首先尝试迷你合约。
• 通过风险分散(多元化)管理您的投资组合
• 使用期货或期权来管理风险。这不仅仅是猜测。
• 不断研究案例研究和商品基本面。
期货与期权概要——泰国农业的未来工具
农业世界正面临快速而剧烈的变化。从气候、贸易政策和消费者行为因此,期货和期权工具的使用不再只是机构投资者的事情。但它正在成为现代农民、出口商和希望可持续生存的投资者的“必备技能”
懂得如何战略性地使用期货和期权不仅有助于防范风险,而且还为成本管理、利润创造和智能适应全球市场不确定性开辟了新的机遇之门。
来源 : https://www.tfex.co.th/th/education/knowledge/article/1-int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