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商业银行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SCB EIC)表示,自2020年以来,泰国进口持续扩张,这与对中国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相似。中国在泰国许多主要产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20年至2024年期间,泰国进口额年均增长10%,高于GDP和出口额的增速。因此,2024年进口占GDP的比重升至53%,达到12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也是导致泰国连续第三年出现贸易逆差的一个因素。
这种结构性变化从中国崛起成为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其进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可见一斑。部分原因是,钢铁、塑料和汽车等泰国重要产业日益依赖并成为中国生产供应链的一部分。
此外,泰国已成为中国过剩商品的重要分销地之一。此外,网购的普及以及主要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企业的增多,也加速了外国商品(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商品)的持续流入。
过去几年,泰国进口额持续增长。预计主要有三个原因:
1. 中国经济放缓,中国对泰国的出口额增速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加速了中国过剩商品的消化。
2. 跨境平台业务的增长越来越受泰国消费者的欢迎,这不仅刺激了消费品的进口,而且这些线上业务增长带来的收入往往无法完全回流到泰国经济。
3. 建筑、餐饮、服务和制造业(例如电子、钢铁和塑料行业)主要依赖进口原材料(进口成分高)的企业数量增加。除了为泰国经济创造低附加值外,其中一些企业可能还为了规避西方国家的关税而进行投资,导致其业务主要集中在进口货物进行初步组装,然后再出口到第三国。
然而,进口商品在消费和出口方面正日益取代国产商品。有迹象表明,近3000家泰国工业企业参与了买卖,其中一些企业可能只是初级加工厂或参与了欺诈活动。
根据SCB EIC的分析,
1. 国内消费 泰国出口部门倾向于减少对国产产品的依赖,而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产品,尤其是来自中国的产品,这影响了工业部门的缓慢复苏,尤其是生产钢铁、电路板、电器、汽车和零部件的行业。
2. 泰国近3000家制造企业可能以强调买卖的方式开展业务,或者仅仅是贸易,其中一些企业可能参与了掩盖原产地权利的活动,尤其是在电路板、电子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塑料、铝和电器行业。
这种趋势的影响将使泰国出口商面临更严格的贸易壁垒的风险。从长远来看,泰国经济结构可能逐渐从制造国转变为全球供应链中的购买国和中转国,导致国内制造业活动持续恶化。
然而,涵盖“保护”、“监管”和“促进”等内容的积极政府政策将是长期维持泰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机制。尽管对外资开放有助于刺激泰国的经济活动,进口产品也使企业和消费者能够获得具有多种选择和价格水平的产品,但依赖买卖模式的增长模式以及无法在国内创造真正附加值的活动可能会成为结构性弱点。
分析指出:“因此,保护国内企业家、制定积极的政策来规范投资、审查进口商品的范围和质量是在全球贸易方向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保持泰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