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世界进入绿色贸易时代,即环保创新贸易时代,
物流行业已成为产品从始至终实现可持续性的重要环节。当运输系统、停车场和相关仓库的碳排放量减少时,诸如生鲜食品、大米、榴莲甚至工业产品都已成为“绿色创新”。因此,全球市场的竞争不仅取决于产品的数量和价格,还取决于供应链的碳足迹和可靠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带您探索绿色物流在泰国的重要性,分析必须面对的挑战、物流部门应采取的重要策略,以及谁能更快地适应,谁最终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2. 什么是绿色物流?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绿色物流”是一种管理整个供应链中货物、物料和信息流动的系统,旨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环境影响,例如使用电动汽车、高效利用能源、智能路线规划以及减少包装废弃物等。
其结果是降低燃料成本,并在全球市场,尤其是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包括希望实现零碳供应链的企业客户)眼中树立ESG形象。同时,泰国也做好了应对贸易法规和措施的准备,例如欧盟森林砍伐条例(CBAM)。
3. 泰国绿色物流趋势
3.1 政府政策与生态走廊
泰国的目标是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交通运输业被设定为必须减少碳排放的系统。东部经济走廊(EEC)是其中一项重要项目,它将智能物流与林查班等工业区和港口相结合。
此外,泰国进出口银行正在推动“绿色创新”(Greenovation)项目,以促进对绿色供应链的投资,并支持中小企业适应新的全球市场。
3.2 电动汽车与物流
泰国已开始切实推进电动卡车 (EV) 的生产,例如 DHL 和 Green Spot 推出了一款 18 轮电动汽车,每次充电可行驶 350 公里,每年可减少约 60 吨二氧化碳排放。
政府通过针对皮卡和电动汽车的信用保险政策提供支持,以刺激市场并减少污染。()
3.3 配送仓库中的可再生能源
ThaiBev 等企业在仓库屋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并使用 LED 灯节能 75%,并减少了政府提供的 50% 以上的用电量。
JWD 等物流运营商推出了全方位服务的冷链服务,利用物联网和数字系统严格控制温度。
3.4 物流科技与数字工具
物流领域的 IT 业务 (LogTech) 正在蓬勃发展,包括 GPS 车辆跟踪、路线优化、仓库自动化以及用于需求预测和路线规划的人工智能。
这些系统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和碳足迹。
4. 预调整带来的优势
长期成本降低
电动汽车的使用、智能路线规划和可再生能源有助于降低燃料成本和维护成本。电动汽车的年成本比燃油汽车低 70%。
满足绿色贸易客户的需求
全球商业客户开始对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条件提出严格要求。衡量碳足迹并履行环境责任的出口企业将拥有更好的竞争机会。
增加利基出口物流市场的机会
泰国可以成为优质农产品(例如有机榴莲、优质大米)、即食食品集团以及日本/中国/欧洲的餐饮、餐饮及娱乐业 (HORECA) 合作伙伴的无碳物流中心,从而提高出口额。
5. 面临的挑战
5.1 法律和监管框架
MDPI 的调查结果发现,环境法仍然是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对供应商的执行方面,而且社会压力仍然很小。
5.2 投资成本高
电动汽车转型、安装太阳能电池或物联网系统仍需要前期投资。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做好准备。
5.3 基础设施问题
电动汽车充电站尚未普及。重型电动汽车在日常行驶里程方面仍存在问题。
6. 泰国应加快实施的战略
6.1 连接东部经济走廊和工业物流中的可持续结构
通过整合林查班港原型港/路线连接工具、连接电动汽车、道路(陆桥),以及调动基础设施建设,将东部经济走廊发展成为绿色物流中心。
6.2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绿色物流。
进出口银行/投资委员会应提供支持项目,例如为电动汽车系统或可再生能源提供专项利息贷款,并提供碳会计培训。
6.3 推广物流技术和路线优化
推广路线优化工具和运输管理系统,涵盖路线规划和产品跟踪。以及仓库能源管理
6.4 创建通用标准——绿色物流网络
汇聚 JWD、DHL、ThaiBev、WHA 等行业参与者,分享碳减排最佳实践,打造绿色供应链,成为国家的核心典范
7. 快速适应的组织示例
• DHL 携手 Green Spot 推出配备远程信息处理系统和控制中心的 18 轮电动汽车,每年减少 60 吨二氧化碳排放
• ThaiBev 在中部和南部地区投资可再生能源和智能仓库系统
• WHA 公司打造环保的陆上物流,为汽车、能源和动物饲料行业的客户提供支持
8. 未来愿景——泰国绿色物流的下一波浪潮
1. 工业电动汽车充电解决方案,配备实时网络数据中心,例如每次行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 数字排放追踪系统——出口商可向欧盟/美国市场提交碳排放报告
3. 与东盟网络建立国际数据连接,使整个区域都能实施零碳物流
9. 总结
在绿色贸易的竞争中,谁先适应并不一定意味着谁先生产,谁能更快地实现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谁能拥有支持碳排放测量的系统,并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谁就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优势。
泰国物流在许多领域都已做好准备,但仍需在政策和技术方面进行投资,才能成为东盟乃至全球绿色物流的领导者,并创建兼具可持续性和绩效的商业模式。